摘要 目的 探讨除锈液不同浓度和水温对污染器械除锈效果的影响。方法 除锈前进行消毒清洗消毒,挑选出锈迹程度相近生锈器械300件,随机分成3组,每组各100件,实验组将其放入水温40—80℃,1:3比例配置除锈液中浸泡;对照组1浸泡在常温;对照组2放入水温40—80℃,1:7比例配置除锈液中。3组都浸泡5—10min,用软毛刷将器械在溶液中刷洗。比较3组除锈方法器械清洗合格率。结果 实验组清洗合格率为97%,对照组1清洗合格率为78%,对照组2清洗合格率为79%,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污染在生器械,应及时进行消毒清洗消毒,生锈器械在40—80℃水温在1:3除锈液中浸泡除锈效果更好。 关键词 污染器械;除锈剂;浓度;水温;清洗效果 回收的反复使用器械存在有肝炎病毒、艾滋病毒、结核杆菌、抗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溶血性链球菌等污染。经研究发现,浸泡消毒。清洗后再进行压力蒸汽灭菌的染毒实验器具,乙肝和丙肝病毒均为阴性,而未经清洗就直接将染毒材料放在压力蒸汽灭菌器内的实验器具,同样经一个灭菌周期后仍能检测出丙肝病毒。这充分说明再生医疗器械的清洗质量直接影响灭菌质量。而除锈是清洗过程中一个棘手问题。生锈器械不可使用在医疗诊疗操作中,器械清洗过程中如果对锈迹进行处理,使器械重新投入临床使用,将可能降低医疗综合成本,提高医疗质量。针对这一问题,漳州市第五人民医院供应室于2010年12月—2011年4月收集感染性疾病使用过的医疗器械,进行消毒清洗消毒后,对生锈器械采用除锈剂不同浓度和水温,进行浸泡除锈,比较清洗效果。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2010年12月—20112年4月回收至供应室的医疗器械,立即进行清洗消毒,然后挑选出锈迹程度相近,类型、新旧程度、材质相同的不锈钢生锈医疗器械300件,包括有镊子、弯盘、血管钳、刀柄、治疗碗、持针器、卵圆钳、拆线剪和组织剪等。将300件生锈器械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1,对照组2,每组各100件。3组器械的污染程度、类型、新旧程度、材质等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1.2 器械除锈前的清洗消毒方法 回收至供应室的医疗器械首先打开轴节放入1:1000含氯消毒液中浸泡20min,捞出后用清水冲净,放入水温30—35℃1:100生物酶清洗液中,浸泡10min,用软毛刷在溶液中刷洗,再用流动的清水刷洗。最后放入1:1000含氯消毒液浸泡10—20min,捞出后清水冲洗,消毒液浸泡一次更换1次。挑选清洗后生锈程度相近,类型、新旧晨读相同的不锈钢器械。 1.3 器械清洗消毒后的除锈处理及判断标准 实验组将100件生锈器械放入温度40—80℃按1:3比例配置的除锈溶液中浸泡5~10mis。对照组1将100件生锈器械放入常温,按1:3比例配置的溶液中浸泡5~10min。对照组2将100件生锈器械放入水温40~80℃,按1:7比例配置除锈液中浸泡5~10min。浸泡后3组都用软毛刷在溶液中涮洗。最后,用流动的清水涮洗,干燥,润滑油上油。清洗除锈效果的判断,根据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效果检测标准操作规程[2] ,采取目测或带电源放大镜方法检测,由另一不知情护士完成。器械表面没有可以剥落的污物,没有洗涤剂或影响金属光泽的污物;器械表面或刃面无损失,判断器械清洗合格。手机的数据为计数资料,生锈器械在不同水温和浓度除锈剂溶液中除锈合格率比较采用卫生统计学分析方法X2 检验。 2 结果 清洗消毒后除锈处理,实验组、对照组1和对照组2合格率分别为97%、78%和79%,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感染性疾病患者使用过的医疗器械由于含有大量污物及细菌、病毒等,必须及时浸泡消毒。在无机器清洗的情况下,手工清洗后再浸泡起到了消毒作用。生物酶浸泡清洗,水温30~35℃,既能保持生物酶活性,又能有效分解污物。含氯消毒剂是高效消毒剂,浸泡消毒能降低致病菌的数量和毒力。医疗器械对胃不锈钢材质,具有较强的抗腐蚀性,但仍被离子含量较高的弱酸性物质,如血液,浓度,分泌物等腐蚀,且器械清洗后为润滑、消毒液浓度高、浸泡时间长、器械使用后未清洗、工作人员使用不当等均会造成锈迹的产生,不但会缩短器械使用寿命,还会影响灭菌效果。除锈剂是通过负离子还原锈迹中的高价氧化物形成可以溶于溶液亚离子化合物,以氧化还原的原理除锈,温度可以加速反应过程,使除锈更快更彻底。感染性疾病再生器械除锈前的消毒清洗消毒除锈密不可分,必须严格遵守洗刷规程。生锈器械在水温40—80℃1:3除锈剂溶液中除锈清洗合格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锈迹消失快,可避免对器械的物理损失,延长器械使用寿命,节约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